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如火如荼展开。此次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
CURC国际交流合作大会作为本届大会重要的分论坛之一,旨在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8月25日下午, 亿欧公司总裁王彬受邀在“机器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论坛暨CURC国际交流合作大会”发表演讲,正式对外发布了《2024年人形机器人核心场景应用研究报告》。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一同探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的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个颠覆性产品,引领新的产业变革。亿欧长期聚焦于新科技领域的洞察研究,在此,我将分享亿欧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研究与洞察,与各位一同探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场景应用、未来趋势。
纵观人形机器人产业整个发展历史,2000年之前由海外开始概念萌芽,更注重技术导向,2020年人工智能兴起,开始从注重制造工艺转向智能化方向探索,较于海外,国内以应用突破方向为主,2023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进入集中爆发期,大批厂商推出自身人形机器人产品,逐步探索商业化落地。今年部分厂商慢慢的开始小批量交付商业订单,随技术、资金资源持续投入,测试验证不断迭代,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品稳定性加强,亿欧智库预测,2027年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从小批量交付转为部分场景规模化落地(工业及商用场景),实现年度3-4万台出货量。
从驱动因素来看,首先政策层面国家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发展目标,2025年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产业规模化发展。各地方政府政策中强调开展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推动规模化应用,但缺乏明确应用场景说明,还需企业持续探索。
从社会因素来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呈持续下降态势,意味着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在未来会呈现下降趋势,且中国已于2021年进入老年人口占比超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也进一步驱动着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有效辅助工具,帮助照料、陪伴老年人以及补充劳动力缺口等。
从技术因素来看,人工智能迎来新突破,AI大模型的多模态信息生成能力、通识能力、推理能力等可加快人形机器人复杂任务训练速度,提升任务生成速度及缩短理解周期,促使人形机器人在语言处理、场景理解、运动控制等方面加速突破,执行更多复杂任务场景,加速其通用化和智能化进程。
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加注,2024年上半年平均单笔融资超2亿,对比2022年同期单笔融资翻倍,资本的持续涌入将会为该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随着国内的工业制造、商用服务等行业智能化进程加速,也将为人形机器提供更多应用场景。总的来看,市场利好因素众多,且整体产业正处于发展起步期,未来将持续释放潜力。
亿欧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上游包括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减速器、驱动电机、滚珠丝杠、控制器、芯片以及算法软件支持厂商,中游为人形及机器人本体厂商,下游进入工业制造、商用服务、极端作业、家用场景应用。
经过大量市场调查与研究以及专家访谈,我们最终认为,从场景复杂度和运动控制能力两个维度来看,人形机器人短期1-3年将先落地于工业制造场景以及商用服务场景,中期3-5延伸于极端作业场景,远期最终实现家庭服务场景应用。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亿欧对于各应用场景需求的洞察分析。
工业制造场景因其单一性和重复性特点,是人形机器人应用最易实现落地的场景,汽车制造场景需求如车身外观检测、零件翻转,3C电子制造需求如质量检验、智能分拣等。汽车工厂因其规模大、标准化高且汽车产业的无人驾驶和传感器技术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相通,技术接受度高,双方合作实现协同效应,成为最先应用落地的场景。
经过亿欧调研与访谈,工业场景下游需求方核心关注成本和工作效率,对于人形机器价格接受度在5-10万,希望工作效率达到人工的1.5倍,续航2个小时左右,目前明确的需求场景为质量检验和零部件组装。
极端作业场景对人形机器人有广泛的需求,人形机器人可在恶劣环境下帮助或替代救援人员操作,解决人员短缺及生命安全问题。能源化工、灾害救援、军事、太空等领域都具备人形机器人潜在需求场景。极端作业场景需求方通常为大B和G端政府,价格接受度高10-50万,续航和负载要求高,核心关注运动控制能力、续航以及智能化交互能力,明确需求场景为 巡防预警、危险情况救援。
目前看来极端作业各细分场景环境特征差异较大,人形机器人在某一特定特种场景下的训练难以泛化到其他场景,限制了其应用价值。目前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有限,真正应用需针对环境特点调整自身运动控制及任务执行能力,人形机器人本体安全防护能力、复杂任务智慧生成与高精度操作能力还需攻克。
商用场景中展览讲解和科研教育场景人形机器人已经进行商业化交付,展览讲解可解决培训周期长、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科研场景可作为软硬件一体化开发平台支持算法研发、数据采集。经过亿欧调研,商用服务场景价格接受度10-30万,科研场景价格接受度高,续航要求高、负载中等程度即可,核心关注智能交互度、安全性。
家用场景以非标准化场景为主,人形机器人技术很难应对高随机性和复杂性的家用任务,目前普遍方案只是在局部小范围的可控条件下,能实现浇花、倒茶、叠衣服等运动动作,还尚需技术持续发展。家用场景价格接受区间为5-20万,像家用车一样的价格,工作效率约为2-3倍,续航要求高,负载低,核心关注运动控制能力、智能交互度和安全性。
在商业模式方面,人形机器人厂商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为提供软硬件一体本体用于特定领域的应用开发和科研,随技术成熟度提升、场景测试通过,客户进行批量部署后,厂商可转向提供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此外,亿欧经过调研和访谈后认为,在未来场景应用成熟、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后,企业可转为租赁服务商,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劳动资源进行派遣,按需收取租赁费用。
首先是人形机器人属于高投入产业,大部分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占比约占营收50%,企业研发支出压力大,依赖资本输血和政府补贴;
第二点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占比高约70%左右,人形机器人产量暂时无法规模化,导致零部件采购成本高,成本无法下降;
第三点下游客户依赖性强,政府大B客户居多,回款周期长,面临压力;
第四点为人形机器人尚未到技术成熟期,市场需求不明,离真正应用替代人工还有较大距离,目前表演性质大于实用性质。
接下来我们看下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从整个产业宏观环境、投资表现、企业商业动作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从0到1的萌芽阶段,参与者以小批量交付、验证场景、技术持续迭代为主,产业供应链也尚未成熟。
成本是商业化落地的主要的因素,人形机器人降本是确定趋势,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链条逐渐完整,产品端可量产分摊固定成本、硬件生产端零部件生产效率提升,单位成本降低,软件开发端数据量持续积累研发效率提升,亿欧智库预测2-3年整个产业供应链条成熟,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供应链也会趋向智能手机发展,达到生态成熟、规模量产且成本可控的状态。
在产品智能化程度上,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可完成行走、拿取物品等动态运动动作,在执行复杂任务上,可实现击掌、递水等动作,尝试学习洗衣、浇花、插花等复杂任务。随着大模型技术发展未来将朝向L4阶段迈进。
在产品形态上,轮式人形机器人相对于双足机器人价格更低,技术难度低,稳定性更高,成本比双足人形机器人降低约30%-40%,在环境较简单的室内场景经济投入产出比和稳定能力优于双足机器人,轮式人形机器人将优先规模化应用。双足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更强、操作上限更高,中长期规模化应用前景可观。
根据场景不同,可预见人形机器人产品也将实现更多SKU,人形机器人厂商可提供不一样的产品配置,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和价格考量。
技术趋势上,人形机器人面临几大技术难点,首先是操作精细度差,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反应速度、平衡控制还需提升,未来解决思路倾向于采用六维力感应器嵌入人形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灵巧手指尖增加传感器或安装电子皮肤以及提升运动算法的稳定性,提升控制精准度等方式。
其次为人形机器人本体轻量化方向,轻量化后的人形机器人效率更加高,所需的执行功能的难度也有一定可能会降低,利于推动量产节点的提前、降低大规模量产的门槛。未来解决思路可从结构拓扑优化以及材料轻量化两个方向突破。
最后是人形机器人缺乏高质量训练数据集,未来解决思路可采用合成数据来进行训练,或国家层面/产业内部企业一同建立数据工厂,打造数据集,共享场景数据等方式。
今天,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应用场景、未来趋势做了深入的讨论。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潜在能力无限,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感知技术和新材料的慢慢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形机器人将更加智能、灵活,加快走入各行各业,最终走入千家万户,重塑生产方式乃至日常生活。
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位共同的携手合作,一同面对挑战,确保我们的企业不仅仅可以适应变化,更能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创新,以战略的眼光规划未来,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以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